農業知識庫
						花蓮區農情月刊--成功復育碩果僅存的馬太鞍小米 收穫滿滿啦!
							作者:編輯部
							公佈日期:111 年 12 月 13 日
						
						今年8月底至9月間種下的馬太鞍小米,現在已經收穫囉!看著1穗小米千倍增長,暫時解決部落小米失傳危機,不過本場及柯春伎農友不以為滿足,下期作將繼續朝省工栽培模式邁進,另外除了種植外,也希望除草、採收都能全面機械化,期望能降低小米栽培成本。
小米是原住民重要傳統作物之一,包括日常食用、慶典及祭祀作物,都有小米的一席之地。而馬太鞍自古傳承下來的小米,又和其他地區部落不同,主穗特別修長,因此柯春伎農友堅持守護決心,與本場一同合作來保存及復育這支獨屬於馬太鞍部落的小米品系。
在2個多月的栽培期間,本場持續關注生長狀況,10月初發現小米莖葉有螟蛾、紋枯病、炭疽病及胡麻葉枯病等危害。雖然發生情形並不嚴重,本場仍及時建議農友於田區懸掛黃色黏板,以及施用蘇力菌、亞磷酸、苦楝油及HLST合劑等植物保護資材。經防治後,田間病蟲危害已大幅改善。
而今年本場測試2種栽培方法,包括傳統栽培及使用鏈狀穴盤,結果顯示,傳統栽培方式行株距過大、雜草生長茂盛;鍊狀穴盤省工省人力,但成本較高,且在密植的情形下,需再考量後續產量表現。因此不論何種種植方法,在行株距的衡量,都需要視情形再做調整。
本場也調查小米植株性狀,平均穗長超過46公分、最長可達66公分,極具地方特色。因此本場將持續記錄性狀及各生長條件,並於下期作繼續協助,同時盤點部落傳統食用及使用方式,全方面保留馬太鞍傳統小米文化。
								知識樹分類
							
						消費者知識庫 > 農藝類 > 其他雜糧作物 > 其他雜糧作物形態與生理
消費者知識庫 > 農藝類 > 其他雜糧作物 > 其他雜糧作物遺傳與育種
消費者知識庫 > 農藝類 > 其他雜糧作物 > 其他雜糧作物栽培
消費者知識庫 > 農藝類 > 其他雜糧作物 > 其他雜糧作物營養與肥培管理
消費者知識庫 > 其他 > 農業資訊
延伸閱讀
							- (第143期)技術服務季刊114/10/17
- 部落富足的密碼-小米加值應用.docx114/10/03
- 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臺東場研發「小米」卡牌成教材新亮點114/10/02
- 花改場--花改場開設小米栽培管理班 傳承卓清部落農耕文化114/09/17
- 花蓮區農情月刊--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視察 本場生態農業營造成果114/09/17
- 農業數位轉型進行式──政策×技術×實作,助中小農場智慧升級114/08/21
- 桃園區農業專訊---第131期-------------11.113 年原鄉部落輔導紀實114/07/31
-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:滿身的靈氣-小米--把小米種回來--04114/07/28
-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:滿身的靈氣-小米--把小米種回來--03114/07/28
-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:滿身的靈氣-小米--把小米種回來--02114/07/28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