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43
在自然界中,偶有發現香蕉花序成二分生(dichotomy)現象,形成兩個或多個果穗,稱為多穗蕉(multi-bunching)。根據Gill的報導早於1925及1930年分別在波多黎各(Puerto Rico)及菲律賓均有發現。1966年,Simmonds在他所著的香蕉概論引述在波多黎各,加那利島(Canary Island),牙買加及夏威夷均有多穗蕉的發現。Stover及Simmonds,記錄在1983年於宏都拉斯從大矮蕉(Grand Nain)發現雙假莖植株,每假莖長出二分生花穗。Davis從1945年開始搜集多穗蕉資料,直至1984年。他描述數種不同型狀的多穗蕉,包括兩個或多個獨立果穗;自第1把開始分裂為兩果穗;或單一果穗下分裂成多個雄花苞等。這些多穗變異均在不同年份、地點和品種間發現。在臺灣楊紹榮曾報導具兩個果穗的香蕉。台灣香蕉研究所在1988年從蕉農獲得一多穗蕉品系,並種於保存園加以保存及觀察,發現其多穗性狀有不穩定現象。
食用香蕉為無性繁殖作物,在自然界出現突變的頻率很低,黃(1986)報導在南非的估算為百萬分之一。但從組織培養繁殖的蕉苗,出現體營養系變異(Somaclonal variation)的頻率普遍增加,從1%至32%均有報導。台灣利用組織培養繁殖香蕉苗已有十年歷史,近年來,每年平均繁苗達一百萬株,變異率約2~3%左右。從田間調查四萬多株組織培養苗,變異率總共為2.8%。變異種類包括株型、葉型、假莖顏色、果房形狀等,但沒有發現多穗型變異。
多穗型變異在自然界發生的頻率很低,文獻記載不多。Davis 於1984年綜合多年的觀察描述數種不同形狀的多穗變異。但對變異蕉後代的觀察,少有報導。本研究利用組織培養繁殖多穗蕉母本,該性狀在無性子代是可重複出現,但從營養系之表現率及顯現度呈不穩定現象。其顯現度由單穗、完全多穗、部份多穗至多花苞等不同程度的差異均出現在新植及宿根世代中。多年來,國內外所報導的多穗變異型均在本試驗中出現,可見自然界中的多穗變異經組織培養繁殖出現擴顯現象(amplification)。Vuylsteke等研究煮食蕉(plantain)的體營養系變異,亦有類似的報導。
此外,本試驗顯示多穗蕉的母本,在其無性子代中如微體營養系及宿根世代重複出現多穗性狀,間接證明為一遺傳屬性。但從這些子代中卻出現不同程度的多穗型,顯示遺傳因子的表現受到不同因子的影響。Vuylsteke等對煮食蕉的一個品系‘Bise Egome 2’作深入研究。在‘Bise Egome 2’的組織培養新植世代中,其果穗型出現高達69%的體營養系變異,這些變異可分為French、French horn、False horn及Horn 四種類型。又從其宿根世代,同樣出現各種類型的果穗。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。Vuylsteke等認為這種不穩定性狀的表現,可能是由於類似轉位因子(transposable element)的可移動性基因所造成。
從本研究顯示多穗蕉有不同的類型。若從個體發育(ontogeny)的角度來看,多穗性狀是由於莖頂組織在不同發育階段出現二分生現象所造成。又根據本試驗,宿根世代出現多穗性狀植株的頻率達61.1%比新植世代的21.1%為高;特別是假莖二分生情況只發生在宿根世代。可見植株的生理情況影響二分生的表現。因此,環境因素,包括氣候、營養等因子,可能影響控制多穗性狀基因的顯現度,造成不同的多穗型。
香蕉的單株產量決定於果把數、果指數及果指的大小。多穗型的果把數及果指數雖比正常蕉高出很多,但單株產量反而比正常蕉輕。說明多穗蕉的果指很小,未能達到商品標準。Gill研究菜蕉的多穗性狀,分為兩類:A型為兩果串同一方向,B型為兩果串在相反方向。A型果指擠在一起,細小不具經濟價值,但B型的果指大小正常,具有增產的潛力。從本試驗,大部份多穗蕉均屬單軸後二分果串。部份果指互相擠迫,不但細小,同時果型極不整齊。但偶有兩個獨立果軸者,如Gill所報導,有同方向及相反方向者。後者的果指因不受擠迫,果指均較飽滿和整齊,此為理想的多穗型。能否透過選種達到固定此型的目的,為未來研究的重點。
食用香蕉為無性繁殖作物,在自然界出現突變的頻率很低,黃(1986)報導在南非的估算為百萬分之一。但從組織培養繁殖的蕉苗,出現體營養系變異(Somaclonal variation)的頻率普遍增加,從1%至32%均有報導。台灣利用組織培養繁殖香蕉苗已有十年歷史,近年來,每年平均繁苗達一百萬株,變異率約2~3%左右。從田間調查四萬多株組織培養苗,變異率總共為2.8%。變異種類包括株型、葉型、假莖顏色、果房形狀等,但沒有發現多穗型變異。
多穗型變異在自然界發生的頻率很低,文獻記載不多。Davis 於1984年綜合多年的觀察描述數種不同形狀的多穗變異。但對變異蕉後代的觀察,少有報導。本研究利用組織培養繁殖多穗蕉母本,該性狀在無性子代是可重複出現,但從營養系之表現率及顯現度呈不穩定現象。其顯現度由單穗、完全多穗、部份多穗至多花苞等不同程度的差異均出現在新植及宿根世代中。多年來,國內外所報導的多穗變異型均在本試驗中出現,可見自然界中的多穗變異經組織培養繁殖出現擴顯現象(amplification)。Vuylsteke等研究煮食蕉(plantain)的體營養系變異,亦有類似的報導。
此外,本試驗顯示多穗蕉的母本,在其無性子代中如微體營養系及宿根世代重複出現多穗性狀,間接證明為一遺傳屬性。但從這些子代中卻出現不同程度的多穗型,顯示遺傳因子的表現受到不同因子的影響。Vuylsteke等對煮食蕉的一個品系‘Bise Egome 2’作深入研究。在‘Bise Egome 2’的組織培養新植世代中,其果穗型出現高達69%的體營養系變異,這些變異可分為French、French horn、False horn及Horn 四種類型。又從其宿根世代,同樣出現各種類型的果穗。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。Vuylsteke等認為這種不穩定性狀的表現,可能是由於類似轉位因子(transposable element)的可移動性基因所造成。
從本研究顯示多穗蕉有不同的類型。若從個體發育(ontogeny)的角度來看,多穗性狀是由於莖頂組織在不同發育階段出現二分生現象所造成。又根據本試驗,宿根世代出現多穗性狀植株的頻率達61.1%比新植世代的21.1%為高;特別是假莖二分生情況只發生在宿根世代。可見植株的生理情況影響二分生的表現。因此,環境因素,包括氣候、營養等因子,可能影響控制多穗性狀基因的顯現度,造成不同的多穗型。
香蕉的單株產量決定於果把數、果指數及果指的大小。多穗型的果把數及果指數雖比正常蕉高出很多,但單株產量反而比正常蕉輕。說明多穗蕉的果指很小,未能達到商品標準。Gill研究菜蕉的多穗性狀,分為兩類:A型為兩果串同一方向,B型為兩果串在相反方向。A型果指擠在一起,細小不具經濟價值,但B型的果指大小正常,具有增產的潛力。從本試驗,大部份多穗蕉均屬單軸後二分果串。部份果指互相擠迫,不但細小,同時果型極不整齊。但偶有兩個獨立果軸者,如Gill所報導,有同方向及相反方向者。後者的果指因不受擠迫,果指均較飽滿和整齊,此為理想的多穗型。能否透過選種達到固定此型的目的,為未來研究的重點。
大家覺得這篇文章
一級棒:100%
我喜歡:0%
很實用:0%
夠新奇:0%
普普啦:0%
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
9 則留言
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
小豬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11/07/18
讚啦
莊齡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3
棒
莊英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3
讚
蕭湘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3
優
齡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2
good
小慶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2
好
小齡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2
棒
秋秋美待子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2
讚
小老媽(達人級會員)發表於 106/08/02
GOOD